新华每日电讯6版 | ||
■投资·理财 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里活跃的新股发行燃爆了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市场,不过,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市场正面临来自监管层可能采取控制措施的巨大压力,“监管层可能会对这类产品进行限制甚至叫停。” 限制甚至叫停“打新”理财产品,是一种必然趋势。“打新”理财产品的诞生本身就是新股发行制度的产物。 在目前居民理财手段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打新”理财产品的推出确实拓宽了部分居民理财的渠道,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是作为一种理财产品,“打新”理财产品的设计在理财上并无任何的技术含量,只需要盲目地“博傻”即可,与其“理财产品”的称呼相比名不符实。 不仅如此,“打新”理财产品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打新”理财产品与其他各种“打新资金”的共同作用下,最应该获得新股份额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反而被剥夺了中签新股的机会,新股发行份额反而被包括“打新”理财产品在内的各种机构“打新资金”所垄断。 更加重要的是,“打新”理财产品往往都是一种“短打”。一方面是积极参与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以博取新股发行份额;另一方面,新股上市即抛,并绝对不介入二级市场的操作。“打新”理财产品的这种操作手法对于二级市场来说具有致命的杀伤力。 而之所以要叫停“打新”理财产品,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打新”理财产品的收益将会大幅减低。另一方面是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将导致“打新”理财产品失去用武之地。鉴于资金申购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一发股方式的改革将势在必行。而一旦资金打新股的方式不存在了,“打新”理财产品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就算管理层不叫停“打新”理财产品,有关的产品发行人也会自己来叫停“打新”理财产品。 (皮海洲)来源:《上海证券报》 |
评论